【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人才】曾經以世界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的CRH380A型列車是總理向全世界推銷中國高鐵時攜帶的車模,可以說是中國高鐵的一張名片。這樣一張不得了的名片是由誰打造的呢?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高鐵研磨師,他的名字叫寧允展。
“時速486.1公里”,這是CRH380A型列車在京滬高鐵跑出的高速度,它刷新了高鐵列車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它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下面的輪對是通過節點跟定位臂插接在一起的,然后通過螺栓將節點固定在定位臂上,保證輪對緊固,不讓其產生松脫現象。”寧允展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道。
每片轉向架的重量有1.1噸,定位臂落在四個節點上,每個接觸面不足10平方厘米。當列車以時速300公里運行時,接觸面承受的沖擊力有20-30噸。縫隙過大可能會導致車輪松脫,如果完全焊死,轉向架就無法再打開,影響列車檢修。寧允展負責的這道工序不止在中國,全世界所有高鐵生產線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慣例,留給手工研磨的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當于一根細頭發絲。
過去的十多年,寧允展就在這細如發絲的空間里施展著自己的絕技。磨小了,轉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十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寧允展的同時說,他的絕活也正在這里,他可以像繡花一樣,把切口表面這些隱約的豎線織成一張紋路細密、摩擦力超強的網。
南車四方股份公司工藝師劉佛貴說道:“0.1毫米的時候國內大概有十五個人左右能做,到了0.05的時候別人都做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做。”
寧允展這雙魔術師般的手傳承了父親的基因,他的父親是村里的鐵匠。寧允展小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幫鄉親們打磨家具,也因此從小就喜歡上了學手藝。初中畢業后,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沒想到的是,2006年他會被,成為位學習CRH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
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當時專家是跟翻譯說要叫我哥哥,以為我比他歲數大,說我是高手”寧允展說起這件往事的時候總是忍不住露出樸實的笑容。
從此,寧允展成了高鐵研磨的把手,很快就當上了班長。可是沒過多久,他就找到領導說不想當班長了,還是希望返回工作崗位。他表示自己對于管理方面不感興趣,還是實際操作比較適合自己,這也是自己擅長的事情。
寧允展的家距離工廠有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他和妻子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一到家,他又開始忙了。在一個三十多平米的小院兒里,大部分“地盤”都是寧允展的,他自費在網上購買了不少的模具來練手藝。一開始妻子對于他每天晚上下班還要練習到八九點這個事情并不理解,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妻子也就慢慢理解了寧允展這的興趣愛好。“人和人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既然我選擇了支持他,就必須支持他所有的想法。”寧允展的妻子說道。
當記者問及寧允展的女兒,長大了想要做什么工作的時候,他的女兒搖了搖頭,說不想做爸爸的工作,原因就是因為爸爸工作太累,她長大了想要當一名工程師。六歲的孩子有著自己的世界,對于女兒的想法,寧允展完全理解她。就像當初正是因為他的父親尊重了自己的選擇,他才如愿考進了鐵路技校。父親希望寧允展能做一個獨擋一面、單位離不開的技術能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他做到了。
2010年是CRH380A型列車準備沖高速的關鍵時刻,這一年身患白血病七年的父親第三次入院,寧允展雖然意識到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可是他不能天天陪在身邊。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是在他下班的路上,當時是家人打電話告訴他父親離世了。得到這個消息的寧允展猶如晴天霹靂,馬不停蹄的趕往醫院。父親的影響對于寧允展無疑是重大的,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好一名研磨師的想法。
隨著2010年12年CRH380A型列車沖刺高速成功,寧允展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車的生產,并在工作中不斷研發新項目新工藝,先后獲得五項技術。寧允展說:“工匠就是憑實力干活,實事求是,想辦法把你手里的活干好,這就是你的本分,我想把這份手藝繼續干下去,一直到我干不動為止。”
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和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說他自己不是完人,但是他的產品一定是的,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的做手藝。如果每一件中國制造的背后都有這樣一位追求的工匠,中國制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制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市場釋放耀眼的光芒。
(本文由機床商務網編輯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整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