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新聞】普華永道曾經在2017年發布的《制造業新格局:按需生產模式方興未艾》中提到:在下一輪制造業革命中,3D打印、機器人等科技將改變工廠現有的生產方式,而企業也將重新考慮其產品以及生產基地;小批量、高度個性化的產品將在流水線完成組裝,精良的產品就好比高科技版的傳統手工藝品,令人贊不絕口。
近日,有媒體報道,加拿大制造服務局Burloak Technologies和通信公司MacDonald,Dettwiler and Associates(MDA)已經同意合作,研究增強材料優化衛星天線設計和可制造型,共同來開發3D打印衛星的部件。未來,兩家公司將繼續保持至少五年的持續合作關系,利用快速成型制造技術來優化一系列天線技術的設計和制造。

總而言之,該項目的目的是為了證明3D打印部件在太空惡劣環境中應用的可行性,這一結果預計將為合作雙方帶來 “重大利益”。
其實,3D打印用于制造衛星組件已經演變成一種新的趨勢,之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其中就安裝了一批3D打印的零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比一些傳統制造業“多就是好”的生產策略,以及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流程,未來制造業需要通過更豐富的手段收集信息,與客戶保持密切溝通以及時了解客戶需求,同時也要適應小規模、個性化的生產場景,大數據、物聯網以及3D打印技術的出現,這些都提醒著當下的制造業企業,需要通過這些新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而航空航天領域對復雜精密構件快速制造的需求,對昂貴材料降本增效的需求,對重型材料輕量化的要求,以及對材料強度的需求等,都在呼喚新的制造技術和理念。于是,3D打印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優勢在于,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快速原型驗證、提升設計自由度和產品制造效率。因而,3D打印技術完全可以在這片領域“大放異彩”。
有市場調研機構預測,未來五年3D打印市場的價值將增長三倍。到2025年3D打印市場將迎來重要拐點,到2029年3D打印市場規模將達到550億美元。航天航空將和汽車制造一起,作為3D打印技術落地的兩大領域,將迎來迅速擴張的新機遇。
(原標題:3D打印將用于衛星制造)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