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陽:打磨匠心,做時代匠人
2016年08月03日 16:00機床商務網點擊:4853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精英】從2008年進入海爾集團,一直到成為空調行業的技師,王陽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迅速成長,創新案例36項,合理化建議232條,直接經濟累計收益370萬元。
作為海爾集團及青島市空調領域的“雙料”技師,王陽陽坦言自己很榮幸也很忐忑。他榮幸于自己的成績獲得了認可,忐忑于未來又是否能將技藝再次精益。王陽陽長得斯文,眉宇間卻透著老師傅般的淡泊,他想的很多,也喜歡以身作則,人都說他有一雙“火眼金睛”,凡是他檢測過的空調就一定沒有問題。
“謙遜、勤奮、鉆研”,這即是王陽陽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簡單、樸實,般配他的氣質。
有人夢想做明星,有人夢想當英雄,而王陽陽說,他的夢想并不偉大。

王陽陽
1985年,時任青島(海爾)電冰箱總廠廠長的張瑞敏帶頭砸毀了76臺不合格冰箱,根據這一事件改編的電影《執行官》同樣也“砸”出了王陽陽心里的一份向往。“電影里展現的海爾人那種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深深地吸引了我,后來我就有了一個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海爾人。”
2008年,懷揣著成為海爾人夢想的王陽陽經過了層層選撥,終如愿進入了海爾空調這個大家庭。三月之后又三年,剛入行的王陽陽和別人一樣當起了學徒,這一當就是三年??照{技師這個行當大小算是手藝人,這里面只可意會的規矩也頗為類似江湖武行,師傅言傳身教是一回事,徒弟自個兒琢磨又是另一回事。
王陽陽是個愛轉腦子的人,師傅傳授技藝的同時,王陽陽也愛躲在一邊琢磨點新東西。從組裝到電裝再到焊接,王陽陽在各個重點崗位上都歷練了一邊,腦子里裝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我琢磨過好多事,比如說空調檢漏這個問題。過去檢漏方法是在總裝線上進行4道檢漏工序,但這樣還會有個別產品出現微漏,導致空調制冷效果差,我就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王陽陽說有些事總會留給有心人,因為想的多,所以解決問題的機會就大。“喝碳酸飲時我注意到氣泡都是一個一個冒出,當時就立刻聯想到空調管路的微漏也是間歇、不連續的。于是我請教了好多專家,并且提出了室外機生產下線后靜置一段時間再檢漏的方法。后來經過26次多方案驗證,我們優選出佳方案,并把靜置檢漏技術在海爾空調產業線上推廣復制,使海爾空調實現了零焊漏。”
憑著這股愛琢磨的勁頭,王陽陽很快就在自己的行業里嶄露頭角,2011年他成為青島海爾集團空調技能裝配大賽,2014年又斬獲海爾首屆創客技能大賽暨青島市第十三屆職業技能大賽的行業狀元。“空調室外機下線節拍為16秒,我用10秒便可判斷出質量性能、外觀不良。”王陽陽說,他這身本事并不神乎,無外乎耳聽、眼看、手摸,只要把活兒追求精細了,技藝自然也就精細了。
新時代的工匠要主動求變
不怕和別人有差距,就怕安于現狀。對于執著于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求變的海爾人來說,這更是可怕的。
王陽陽一直對自己的工作誠惶誠恐,越是出成績,就越是如履薄冰。“我擔心萬一以后做不到更好怎么辦,不如別人是件好事,這會給自己一個奮斗的目標。而做的比別人好卻有些困惑,因為容易止步不前。”

王陽陽
但在同事的眼中,王陽陽是那種永遠在路上的人,一丁點瑕疵他都會較真到底。同事們說,高質量是王陽陽執念的事,不良品絕不下線是他不可動搖的準則。王陽陽的較真兒是海爾空調產業線的福音,他對檢測工裝的改進不僅提高了現場問題的檢出率同時保證檢驗判斷正確率達到100%。
在互聯網時代,大廈可于一夜間傾覆,人更會在一瞬間淘汰,瞬息萬變殘酷又不可改變。處在全新的時代,王陽陽的工作雖然出色,但依舊挑戰不斷。尤其在2015年后,海爾互聯工廠拔地而起,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浪潮洶涌而來,用戶個性化、大規模定制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取代了原有的人工作業模式,便捷的信息化手段成為了工廠的中樞神經系統。好多人呼喊說:“工人將死,機器將徹底取代人工。”
這種沖擊同樣擺在了王陽陽面前,但他選擇了融入時代的洪流。“既然環境要求我們改變,那我就主動求變。”王陽陽表示,隨著海爾要求員工從操作型轉為知識型后,他就主動鉆研新設備及信息化的相關知識,并參與疑難項目攻關課題。在轉型過程中,王陽陽參與了改善出口機18變頻機型不良率的課題,通過不斷交互與實踐,王陽陽將冷器除霜傳感器套管位置更改到冷器匯流管組上,使其生產節拍由80臺/小時提高到160臺/小時,同時也把管組掰裂不良率降低為零,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
“我認為智能制造時代的工人不會滅亡,因為我們始終是機器的操控者,只要不斷鉆研學習,就一定能適應全新的變化。”從一線檢測員到知識型員工,王陽陽的選擇即是適者生存之道。
工匠精神需要一群人實現
作為海爾空調技師,王陽陽建立了空調外機質量樣板體系,自己也加入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之中。全新的工作環境讓王陽陽得以與德國ME、日本三菱電機等全球資源進行交互學習,這不僅打開了他的眼界,也精進了手藝。通過和國外專家對各重點工序梳理,王陽陽完成77個數字化質量控制點升級,并與大家共同完成傳統工廠向空調數字化質控技術的升級轉變。
事實上,在海爾“人人創客”的模式下,本身就愛鉆研琢磨的王陽陽也悄然演變為創客,積極投身到創新當中。從知識型員工演化為創客后,王陽陽完成了諸如空調智能檢測創新項目、空調管路優化升級項目、高頻焊機的應用升級等13項質量工藝改善提升項目。以空調智能檢測創新項目為例,王陽陽在每臺檢測臺位上增加智能檢測箱,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判斷空調的穩定性,避免人為誤判,由此保障了每臺下線產品100%合格,并提高了20%的檢測效率。
但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王陽陽始終覺得,不論是創客還是工匠精神,都需要一群人來實現,這樣才能星火相傳。“我一個人的贏不叫贏,帶領大家一塊贏,那才是真的贏。”為此,王陽陽制定了詳細的員工培訓計劃,先后培養了20多名的空調器檢測工和13名技師,帶領他們不斷提升自身技藝。
從徒弟變成了師傅,這對王陽陽來說又是一個轉變,但他樂意接受這種轉變,因為能夠看到更多的后來者。江湖上老手藝人曾有些規矩,一輩子只真傳兩人,其他徒弟則只能學個六分。但王陽陽卻希望所有人都能把手藝練到好,他說星火相傳首先得星火燎原,大家都做好了,這個行業才有未來。
匠心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需要時間一點點打磨。如今的王陽陽,將“海爾人”當成一種理念,它驅動著自己從執行者變成創業者。對于工匠,王陽陽覺得精益求精自然沒錯,可重要的還是讓所有人都成為工匠,創造類似自清潔的空調產品,共同實現用戶的佳體驗。
(原標題:王陽陽:打磨匠心,做時代匠人)
(本文來源:人民網)
作為海爾集團及青島市空調領域的“雙料”技師,王陽陽坦言自己很榮幸也很忐忑。他榮幸于自己的成績獲得了認可,忐忑于未來又是否能將技藝再次精益。王陽陽長得斯文,眉宇間卻透著老師傅般的淡泊,他想的很多,也喜歡以身作則,人都說他有一雙“火眼金睛”,凡是他檢測過的空調就一定沒有問題。
“謙遜、勤奮、鉆研”,這即是王陽陽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簡單、樸實,般配他的氣質。
有人夢想做明星,有人夢想當英雄,而王陽陽說,他的夢想并不偉大。

王陽陽
2008年,懷揣著成為海爾人夢想的王陽陽經過了層層選撥,終如愿進入了海爾空調這個大家庭。三月之后又三年,剛入行的王陽陽和別人一樣當起了學徒,這一當就是三年??照{技師這個行當大小算是手藝人,這里面只可意會的規矩也頗為類似江湖武行,師傅言傳身教是一回事,徒弟自個兒琢磨又是另一回事。
王陽陽是個愛轉腦子的人,師傅傳授技藝的同時,王陽陽也愛躲在一邊琢磨點新東西。從組裝到電裝再到焊接,王陽陽在各個重點崗位上都歷練了一邊,腦子里裝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我琢磨過好多事,比如說空調檢漏這個問題。過去檢漏方法是在總裝線上進行4道檢漏工序,但這樣還會有個別產品出現微漏,導致空調制冷效果差,我就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王陽陽說有些事總會留給有心人,因為想的多,所以解決問題的機會就大。“喝碳酸飲時我注意到氣泡都是一個一個冒出,當時就立刻聯想到空調管路的微漏也是間歇、不連續的。于是我請教了好多專家,并且提出了室外機生產下線后靜置一段時間再檢漏的方法。后來經過26次多方案驗證,我們優選出佳方案,并把靜置檢漏技術在海爾空調產業線上推廣復制,使海爾空調實現了零焊漏。”
憑著這股愛琢磨的勁頭,王陽陽很快就在自己的行業里嶄露頭角,2011年他成為青島海爾集團空調技能裝配大賽,2014年又斬獲海爾首屆創客技能大賽暨青島市第十三屆職業技能大賽的行業狀元。“空調室外機下線節拍為16秒,我用10秒便可判斷出質量性能、外觀不良。”王陽陽說,他這身本事并不神乎,無外乎耳聽、眼看、手摸,只要把活兒追求精細了,技藝自然也就精細了。
新時代的工匠要主動求變
不怕和別人有差距,就怕安于現狀。對于執著于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求變的海爾人來說,這更是可怕的。
王陽陽一直對自己的工作誠惶誠恐,越是出成績,就越是如履薄冰。“我擔心萬一以后做不到更好怎么辦,不如別人是件好事,這會給自己一個奮斗的目標。而做的比別人好卻有些困惑,因為容易止步不前。”

王陽陽
在互聯網時代,大廈可于一夜間傾覆,人更會在一瞬間淘汰,瞬息萬變殘酷又不可改變。處在全新的時代,王陽陽的工作雖然出色,但依舊挑戰不斷。尤其在2015年后,海爾互聯工廠拔地而起,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浪潮洶涌而來,用戶個性化、大規模定制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取代了原有的人工作業模式,便捷的信息化手段成為了工廠的中樞神經系統。好多人呼喊說:“工人將死,機器將徹底取代人工。”
這種沖擊同樣擺在了王陽陽面前,但他選擇了融入時代的洪流。“既然環境要求我們改變,那我就主動求變。”王陽陽表示,隨著海爾要求員工從操作型轉為知識型后,他就主動鉆研新設備及信息化的相關知識,并參與疑難項目攻關課題。在轉型過程中,王陽陽參與了改善出口機18變頻機型不良率的課題,通過不斷交互與實踐,王陽陽將冷器除霜傳感器套管位置更改到冷器匯流管組上,使其生產節拍由80臺/小時提高到160臺/小時,同時也把管組掰裂不良率降低為零,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
“我認為智能制造時代的工人不會滅亡,因為我們始終是機器的操控者,只要不斷鉆研學習,就一定能適應全新的變化。”從一線檢測員到知識型員工,王陽陽的選擇即是適者生存之道。
工匠精神需要一群人實現
作為海爾空調技師,王陽陽建立了空調外機質量樣板體系,自己也加入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之中。全新的工作環境讓王陽陽得以與德國ME、日本三菱電機等全球資源進行交互學習,這不僅打開了他的眼界,也精進了手藝。通過和國外專家對各重點工序梳理,王陽陽完成77個數字化質量控制點升級,并與大家共同完成傳統工廠向空調數字化質控技術的升級轉變。
事實上,在海爾“人人創客”的模式下,本身就愛鉆研琢磨的王陽陽也悄然演變為創客,積極投身到創新當中。從知識型員工演化為創客后,王陽陽完成了諸如空調智能檢測創新項目、空調管路優化升級項目、高頻焊機的應用升級等13項質量工藝改善提升項目。以空調智能檢測創新項目為例,王陽陽在每臺檢測臺位上增加智能檢測箱,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判斷空調的穩定性,避免人為誤判,由此保障了每臺下線產品100%合格,并提高了20%的檢測效率。
但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王陽陽始終覺得,不論是創客還是工匠精神,都需要一群人來實現,這樣才能星火相傳。“我一個人的贏不叫贏,帶領大家一塊贏,那才是真的贏。”為此,王陽陽制定了詳細的員工培訓計劃,先后培養了20多名的空調器檢測工和13名技師,帶領他們不斷提升自身技藝。
從徒弟變成了師傅,這對王陽陽來說又是一個轉變,但他樂意接受這種轉變,因為能夠看到更多的后來者。江湖上老手藝人曾有些規矩,一輩子只真傳兩人,其他徒弟則只能學個六分。但王陽陽卻希望所有人都能把手藝練到好,他說星火相傳首先得星火燎原,大家都做好了,這個行業才有未來。
匠心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需要時間一點點打磨。如今的王陽陽,將“海爾人”當成一種理念,它驅動著自己從執行者變成創業者。對于工匠,王陽陽覺得精益求精自然沒錯,可重要的還是讓所有人都成為工匠,創造類似自清潔的空調產品,共同實現用戶的佳體驗。
(原標題:王陽陽:打磨匠心,做時代匠人)
上一篇:張小軍:“西南焊王”的“繡功”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hzzhongling.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今日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