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中國機床發展之路:從皮帶車床到五軸聯動
閱讀:1509 發布時間:2014-10-7中國機床發展之路:從皮帶車床到五軸聯動
和很多產業相比,機床算不上是大產業,甚至還有些“冷門”.用吳柏林的話說:“沒有誰會把機床當成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但從無到有,從“依葫蘆畫瓢”到自主研發,60年來,作為裝備制造業乃至整個工業發展的“母機”,新中國的機床工業就這樣“默默”支持和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與壯大。
|
因此也才有了吳柏林的后半句話:“也沒有誰可以輕視機床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從皮帶車床到五軸聯動
方家胡同坐落于北京東城區國子監附近。斑駁的陽光下,古舊的青磚旁,胡同里三兩搖著蒲扇的居民爽朗的笑聲,應和著樹梢的蟬鳴,講述著老北京鬧中取靜的悠然自得。
和周圍的民居相比,位于胡同中段的19號院要大很多。這里曾經的門牌是11號,因此很多人都更習慣稱之為“11號院”.因為這個院子,方家胡同有了“機床胡同”的別稱。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的機床工業,正是從全國各地很多這樣的院子里,邁出了成長的*步……
十八羅漢布陣:歷史從這里開始
今年是北京*機床廠(簡稱北一)成立60周年。北一總工程師劉宇凌介紹,1949年6月30日,華北人民**將接管的數個修械所合并,成立北平機器總廠(后改名北京機器廠),廠址就在11號院。
這個廠就是北一的前身。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它的任務主要是機械修理。“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機床在內的裝備制造業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機床工業’更是無從談起。”
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介紹,當時只有少數企業能生產一些簡易機床,其中沈陽*機床廠(簡稱沈一)于1949年生產出新中國*臺車床--六尺皮帶車床。1950年8月,沈一又接到建廠以來zui重要的任務--制作國徽。懸掛在***城樓上的新中國*枚國徽,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沈一鑄造車間制造而成。
到了“一五”時期,按照“全國一盤棋”的精神,在蘇聯專家建議下,國家對部分機修廠進行改造并新建了一些企業。其中,北京機器廠于1953年重組成為北京*機床廠,專門從事銑床研發生產。
除北一外,當時全國還有17家企業被確定為機床生產重點骨干企業,并各自有明確的分工和發展方向。這18家企業就是機床行業鼎鼎大名的“十八羅漢”.在它們的帶領下,新中國的機床工業體系得以初步建立和發展。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梁訓王宣,當時曾擔任蘇聯顧問團總顧問助理,參與了其中很多工作,大至整個產業的布局,小到具體某個廠的選址。他認為,中國機床工業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規模,為國家的前三個五年計劃提供了裝備制造方面的重要支持。
資料顯示,1949年我國僅能生產不到1600臺機床,且基本是皮帶傳動;到1957年,我國已有機床品種200余個,年產量達近3萬臺。
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當時我國機床的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重點骨干企業的主要設備大都從蘇聯等國進口;也沒有人知道數控機床是怎么回事,至多是看到過一些圖片……”吳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