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和人類的關系可以分為競爭、共存、協作、共事四個階段,隨著協作機器人的研發應用,人機協作正在邁入新階段!
隨著人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進步發展,機器人的應用開始從工業場景走向大眾生活,例如商業場所、家庭社區、醫院等,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領域。相關機構曾經預測,未來可能有一半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觀眾的普遍擔心。
機器人對于人類未來工作的風險,業內有不同的聲音,例如霍金生前發表的人工智能威脅論,伊隆馬斯克也指出AI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更有人認為過度自動化是一個錯誤。那么,在今天的就業中,機器人化或更廣泛的自動化意義是什么?
那么機器人會破壞就業嗎?
近期,不少媒體的文章中都提到一個可能違反直覺的結論,*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根據德勤2017年的一份勞動力研究報告,英國的自動化在過去15年中創造了350萬個高技術工作崗位。歐洲經濟研究中心也表示,到2021年德國工業就業人數預計將增長1.8%。
這些增長預測主要基于兩個驅動因素,其中一個是機器人技術實現更*的自動化,使得制造企業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最終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創造額外的就業需求。
此外,盡管工廠中生產線上重復性勞動都的采用自動化,企業仍然需要創造性的崗位,需要分析判斷和解決一些特殊問題。尤其在工廠變得越來越復雜的趨勢下,需要更多有思想的人來與機器人一起工作,以提高工廠效率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