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機床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閱讀:461 發布時間:2013-5-15真正能夠把機床質量做上去的企業,在未來才有可能擁有較好的發展前途。當然,具體到不同的企業,就會有不同的策略:
1. 大型本土機床企業應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大企業要放棄“上規模、做總量”的思路,抓住某幾項關鍵技術,做深做透,在市場中提升企業的認可度。
產品線有多寬不重要,產品在客戶群中、在市場上的認可度才是zui重要的。
有的企業在規模上已經是大企業了,接下來可以在規模上考慮做減法,在技術研發和產品質量上做加法,放棄固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舊思維,加大引進吸收、自主創新的力度,不斷在產品的技術性能、技術積累、產品質量上下大力氣,不再追求做“大”,而是追求做“強”,甚至不是全面的強,而只要在某些方面的強就夠了!
學習新思維,新思路,多向*企業學習理念,尤其是向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企業學習,他們之所以能夠活的長久,一定有他們行得通的地方,那是長期的經驗和教訓換來的,具有寶貴的價值。
不僅向國外學習,同時也要向行業外學習,我們倡導:智慧在行業外,因為顛覆性的思維往往存在于行業外,卻不產生于行業內。
大企業往往有示范性。大企業只有在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行業責任時才真正成為“大”,否則雖大尤小。
大企業只有在做強后,才真正稱之為大,否則也只能是紙老虎,經不起風浪。在技術上創新,在市場中盡量替代進口,做出的產品不僅形似,而且神似,才會贏得市場尊敬!
2. 中小型機床企業應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答案是——差異化。如今,中國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規模和總量的新階段,其特點是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集聚這大量的淘金者,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小,野蠻成長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只有差異化,找到適合自己的藍海,才有成長的空間和成長的時間。
在2011年底,我刊發表過一篇對梁訓瑄會長的采訪文章,文中梁會長就大力提倡中小機床企業要走差異化道路,文中還介紹了幾家國內比較成功的中小機床企業,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利基市場,開發出*的產品。
能滿足一些客戶*的需求,是中小型企業未來生存發展的根本。比如有些企業,專門做陶瓷車床,或者專做雕刻機、或者生產非圓齒輪機床等等,這些企業代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在未來五到十年里,中小型機床企業一定要放棄“做大規模”的思維,節約必要的資金成本,在眾多的同行中做出差異化和*性,否則即便僥幸度過這次經濟危機,下一次就未必那么幸運了。
中小企業在市場銷售上,要盡量應用網絡營銷。網絡是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賽跑過程中的有力武器,因為大企業在銷售通路上已經很完備,各地的直銷或代理關系穩定,即便是大型機床企業看到網絡的趨勢,但顧忌于已建立的傳統渠道,很難將原有的渠道與網絡結合。而這正是中小企業無需顧慮的地方,正所謂船小好調頭,中小企業可以迅速調整布局,全力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便利,用更少在資源創造更多的銷售。
網絡時代已經來臨,70后、80后在工作崗位上已經挑起重擔,在企業中他們往往參與采購決策過程,在他們的觀念里,互聯網是他們獲得資訊和信息溝通的*選擇。所以利用互聯網是每個中小企業要認真考慮的事情。也許在互聯網方面,你有不愉快的經歷,但那不是互聯網的錯誤;再者說,在學習一個新生事物時,交一點點學費也是正常的。互聯網整合營銷一定是未來全社會性的銷售方式。
3.新進入的機床企業何去何從?
在當前情況下,新進入機床行業的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原因是這類企業的產品不成熟,銷售渠道尚未建立,市場認知度不高,缺乏客戶群,市場上沒有客戶案例,維修服務體系不健全,這些因素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還好克服,可在市場需求低迷時,多個因素疊加,足以使新進入企業夭折。
新進入機床行業的企業,必須找到市場上未被滿足的客戶需求,以及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然后在結合客戶體驗的前提下,在機床市場中迅速搶占自己的位置,是新進入企業的要領。
在銷售上要走見效快、成本低的道路,以往機床企業自建銷售渠道,或尋找區域代理的方式,幾乎都不適合新進入企業,因為市場和經濟形勢沒有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這類企業在銷售上的創新幾乎就等于生死符。可以考慮網絡銷售,在網上網羅客戶,比起傳統的市場銷售方法,*效率高、速度快,第二成本低,投入少。
否則的話,就盡快退出止損吧!
4. 機床代理商要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代理商是廠家渠道的一部分,所以代理商的價值就在于渠道價值上。代理商在經濟危機時期,就著重在渠道價值上下功夫。
*,把客戶抓得牢,抓的多,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利用自己與客戶在地域、距離、文化、思維模式上的天然親近關系,下大力氣服務客戶,不把客戶僅僅看成*的對象,也不把生意看成是*的過程,而是緊緊圍繞客戶的利益為客戶服務,贏得客戶的心,渠道價值就會水到渠成。
第二,以在客戶中做出口碑為核心。代理商服務的區域通常比較狹小,口碑對代理商尤為重要。在狹小的地域內,口碑傳播的速度很快,好口碑為代理商帶來*的生意,壞口碑就是堵死代理商生路的墻。
第三,擴大生意渠道。很多代理商僅憑老關系做業務,生意渠道相對狹窄。其實即使在相對狹小的區域內,也有代理商不知道的生意機會。zui近就有主動接洽我刊的代理商,要求從我刊購買求購信息。在短暫的磨合期內,就成功銷售出了設備,于是又主動要求延續合作關系。這說明代理商可挖掘的空間是存在的。
第四,代理商也可利用互聯網宣傳。過去代理商總覺得自己是代理商,沒必要在網絡上投入,因為網絡是沒有界限的;然而大規模的網絡營銷投入可能存在著浪費,但不花錢和少花錢的方式還是可以的,比如在當地的新聞上宣傳投入就不會太大,另外通過博客或輕博,無需投入,就可以見效。利用博客或輕博以案例分享為主,展現你服務的內容、方式、解決方案等,圖文并茂,加強說服力。
5. 外資機床企業要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從2001年起進入中國的外資機床企業越來越多了。其實這也不奇怪,中國制造業對機床的需求是吸引外資企業的根本原因;同時,外資企業也為中國的制造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目前中國機床市場的現狀,對部分機床企業,包括功能部件及刀具企業,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那么,外資企業該如何應對這次的經濟危機呢?
首先,外資企業一定要堅持自身的性。
中國機床市場與外資企業互補的地方,正是外資企業提供的產品與中國對精密設備的需求之間的正關系上。
2008年之后,在華的外資企業出現一種現象,即外資機床企業開始在中國生產相對低檔的機床設備,這樣做對外資企業有兩點好處,其一是讓一些買不起進口機床的用戶提前接觸到*機床;其二是用相對低端的機床來占據更大的*,并同時與中國企業展開競爭,可謂一舉兩得。然而這樣做也帶來兩個方面的壞處:一是破壞了品牌的美譽度;二是會引起中國本土企業的反感。
所以我們建議外資企業要堅守品牌的化,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才能長期贏得市場的尊重和依賴!以我們的觀察,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外資企業的*性將會與中國市場的需求相得益彰。
第二,擴大在中國本土生產的產品比例。
中國政府希望外資企業向中國轉移部分技術,其實這種愿望可以理解,但卻使部分外企感到緊張。站在更大的范圍來看,這并不會損壞外資企業的利益,因為外資企業的長處就是研發能力。雖然把部分生產轉到中國,長期看會使中國在技術方面獲益,但只要外企保持技術研發速度的優勢,zui終就會保持市場的地位。
本地化生產為外企帶來的好處這里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知道。
中國機床市場前景長期看好,需要在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根,才會有利于長久的發展。
第三,外資企業應當重視中國本土化的人才培養和使用。
許多外資企業駐中國地區生產及銷售的高層管理人員,仍由總部派遣。而他們對中國市場的理解遠遠不及中國的本土人才,所以,將駐中國的管理層本土化,是當前應對經濟危機*的一步棋。
第四,順應本土發展趨勢。中國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這些特點有可能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所少見的。
比如:
(1)人才代溝之間差別涇渭分明。60后、70后、80后、90后是中國比較熱門的話題,社會之所以對這個話題有廣泛的關注度,說明這個問題在社會生活中已經無法回避了。作為中國人的一份子,我們也明確地感覺到,中國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始,隨著經濟生活、文化觀念與世界融合的變化加快,代際之間的價值觀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在選用及使用人才上,仍沿用過去的一套制度,就會顯露出層出不窮的問題來。本土的一些企業在適應這種變化上,表現出了一定的彈性。
其實,凡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經營的企業,都無法回避這一問題,只有適應變化,利用變化,甚至掌控變化,才不會在變化中迷失。
(2)互聯網對社會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到目前為止,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地位,很多方面都還比較落后,但有些方面卻又成長迅速,甚至成為世界的國家,互聯網應用就是一例。
通過中、美、日三國的2011年互聯網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從表1 三個方面的數字可以看出,中國互聯網人口居首,比美國多出2倍多,比日本高出4倍,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基數及互聯網普及率遠低于美國和日本,未來中國的互聯網人口還將有大幅提升空間;在網購人口方面,雖然占互聯網人口的比例中國低于美國,但數量已經當仁不讓地位居位首。
研究中國的互聯網趨勢,運用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程度在未來可能是改寫行業格局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部分刀具企業在淘寶上做交易了,未來會不會有機床企業也到淘寶上開店呢?這個問題留給時間來檢驗吧。
(3)行業格局變化迅速。中國的工業底子薄,機床行業就是典型。底子薄的另一面也意味著發展空間大,成長的速度可能很快。中國機床行業,在 2001-2011年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完成了“從不能做到能做”(陳惠仁語)的跨越,未來的10年中國的機床行業必然會完成“從能做到做得好”的跨越。如果說過去的10年里,中國企業還無法與跨國企業形成真正的競爭之勢,那么未來10年,一定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可以在本土與跨國企業比肩角力。所以,外資企業要有這種心理準備,看清中國機床市場發展的趨勢,接受競爭對手成長的事實,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提高。
6. 臺資機床企業應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首先,臺資企業要緊緊抓住中國臺灣產品的定位特點——比大陸產品,卻又比歐洲、日本機床產品低一個檔次,這樣的定位有利于臺資企業開拓大陸市場。
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格局,各個檔次的機床設備都有利基市場;市場需求從高到低,呈現金子塔分布,越往下面,需求量越大。臺資機床產品多數處于金字塔的下中部,這部分的需求量大,而且適合臺資機床目前的實際水平,這里大陸廠家夠不到,歐、美、日廠家看不上,所以適合臺資企業大展拳腳;
其次,臺資企業要大力提升設備的檔次。目前臺資企業所處的位置,正好是大陸企業成長的*個臺階,大陸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首先會沖擊到臺資企業。所以,回顧*年里臺資企業的變化就不難發現,大部分的臺資企業日子越來越難過,就是因為與他們競爭的大陸企業越來越多了。只有那些在技術水平上迅速提升的企業,發展才會穩健,比如上銀、友嘉等公司。
有些臺資企業不思進取,在大陸銷售大型龍門、落地等設備,硬軌概念至今還作為買點來宣傳,殊不知大陸企業在這方面早以靜壓導軌為發展方向了,這樣下去臺資企業在大型、重型設備方面會被大陸企業甩得越來越遠。
第三、利用好大陸政府給臺資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比如EC F 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大陸機床市場至今仍然是zui大的市場,把握住大陸市場,就把握住了企業發展的大勢;另外,臺資企業開拓大陸市場具有先天的優勢,兩岸同根同源,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加之大陸政府的優惠政策,會為臺資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第五,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銷路。大陸的互聯網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甚至把發展的觸角延伸到了其他國家及地區,比如凡客在越南落地,阿里巴巴在中國臺灣開分公司等等。由于中國臺灣地域狹小,互聯網的發展會受到一定的局限,故我們發現,臺資企業的互聯網意識薄弱,在大陸鮮有觸網的臺資企業,這也是臺資企業的短板之一。
大陸把利用互聯網銷售叫做“網絡營銷”,中國臺灣則叫做“網路行銷”,中國臺灣的叫法更加形象,其實互聯網就是銷售的通路,它與傳統的銷售通路有相通之處,但它的*性在于一網通天下,一網全覆蓋,沒有死角,效率高于傳統的通路,成本大大低于傳統通路;另一個特點是,網路通路上,往往是買家發起采購行為,是買家尋找賣家;第三個特點是互動性,這是傳統通路難以做到的。
第六,放下身段,融入大陸市場。兩岸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在具體的一些表述里,卻存在著某些差異,比如說,中國臺灣把機床叫做工具機,把功能部件叫做零組件,把鉆攻中心叫做電腦鑼,很多臺資企業在大陸設立公司多年,但在他們的樣本和上,頑固地羅列著:工具機、電腦鑼、零組件等中國臺灣詞匯,而不肯做出些許改變,令大陸買家摸不到頭腦。這雖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在與大陸客戶溝通中,肯定會造成某些不便,甚至使生意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