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從機床行業發展現狀 看企業改造方向
閱讀:1067 發布時間:2014-1-15
中國主導機床消費市場
機床生產基地主要分為亞洲、歐盟、美洲三大地區,其中歐盟以歐洲機床協會代表性,而亞洲主要生產國為中國、韓國、日本,兩大基地幾乎占據全生產總值,而三大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三大主力消費市場。
目前,歐洲各國互相采購的比率很高,形成內部區域性的互補效果;亞洲由于各國機床發展水平不均衡,使機床貿易頻繁,占據全國近半消費額;而美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居多,產值有限需大量進口。
2010年,28個主要機床生產國家和地區產值達663億美元,同比2009年的547億美元增長了21%。在機床產業的復蘇過程中,中國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zui大機床消費國和進口國,2002~2005年期間,進口機床在中國機床消費中,平均占62%。2006~2010年期間,中國國內機床企業和一些外資機床企業逐步擴大*,2010年進口機床在消費中占比為33%。
中國機床業“大而不強”
作為zui大機床生產國、進口國和消費國,早期的機床均屬國營,生產效率不佳,出口比例較低;但在國內機床企業大力改革、裁汰冗員,大量崛起“人員精簡、產值高”的民營企業等事件后,情況得到好轉;同時,隨著逐步學習日本、美國的技術設計理念,把主要市場投向汽車、模具、電子等產業,采用技術合作或引進外資的方式吸引日本、中國臺灣企業,使機床產業得到大幅度的發展。
但是中國機床產業與其他制造強國相比較,在結構、水平、研發和服務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例如,2009年國產機床的*雖然已上升至70.1%,但是進口機床仍高達59億美元,進口產品幾乎都是數控機床(包括成套生產線)。
可見,針對產品的需求,國產機床長期以來一直供非所需,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機床主機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產業分工不清晰;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尚未*掌握基礎、關鍵、共性技術;高性能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發展滯后于主機,與數控機床發展相應的產業鏈體系還不夠完善;工程集成能力弱,為汽車等重點行業核心制造領域提供成套生產線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大量研發、技工和復合型管理等人才,這些都制約機床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前景樂觀
據悉,目前國內汽車工業占機床行業70%的消費主體,但如此巨大的市場卻被進口機床占近80%。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未來中國機床行業市場占有空間很大。
2010年10月,*出臺的《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其中以數控機床為重中之重。整個“十二五”期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機床行業快速增長。
根據“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規劃,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所需要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80%左右將立足國內;除了已經啟動的重大專項對數控機床生產提出明確目標以外,數控機床也被納入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工程范圍內,未來我國機床行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同時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晶明了解到,下游產業的能源、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國防軍工等領域在“十二五”期間甚至更長一段時期,都將進行大范圍和深層次的結構調整。
專家預測,在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產業振興等背景下,機床行業的旺盛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但對數控機床需求將不斷上升,對中低檔機床工具產品的需求則將不斷下降。
升級改造應注重產品結構
從現狀來看,我國機械工業產品及產業鏈,雖然、中檔、低檔產品對應著不同的市場和用戶群,但是產品卻存在著相同問題,即產品的質量和效率不高。比如,機床制造業,無論是滿足高精度要求的機床,還是普通、量大、面廣的中低檔機床,首先要保證機床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因此,傳統的機械行業,其產業升級改造,關鍵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
現階段,我國機床產業增方式粗放,結構不盡合理,創新能力不強,而“十二五”規劃中要求機床產業必須發展;同時,隨著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重新重視機床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機床業面臨的挑戰很多,而解決之道就是以科技創新為手段,提升管理創新水平,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重視在精密性、率及產品可靠性方面多下功夫,完成產業升級,實現“大而不強到既強又大”的轉變。
機床生產基地主要分為亞洲、歐盟、美洲三大地區,其中歐盟以歐洲機床協會代表性,而亞洲主要生產國為中國、韓國、日本,兩大基地幾乎占據全生產總值,而三大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三大主力消費市場。
目前,歐洲各國互相采購的比率很高,形成內部區域性的互補效果;亞洲由于各國機床發展水平不均衡,使機床貿易頻繁,占據全國近半消費額;而美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居多,產值有限需大量進口。
2010年,28個主要機床生產國家和地區產值達663億美元,同比2009年的547億美元增長了21%。在機床產業的復蘇過程中,中國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zui大機床消費國和進口國,2002~2005年期間,進口機床在中國機床消費中,平均占62%。2006~2010年期間,中國國內機床企業和一些外資機床企業逐步擴大*,2010年進口機床在消費中占比為33%。
中國機床業“大而不強”
作為zui大機床生產國、進口國和消費國,早期的機床均屬國營,生產效率不佳,出口比例較低;但在國內機床企業大力改革、裁汰冗員,大量崛起“人員精簡、產值高”的民營企業等事件后,情況得到好轉;同時,隨著逐步學習日本、美國的技術設計理念,把主要市場投向汽車、模具、電子等產業,采用技術合作或引進外資的方式吸引日本、中國臺灣企業,使機床產業得到大幅度的發展。
但是中國機床產業與其他制造強國相比較,在結構、水平、研發和服務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例如,2009年國產機床的*雖然已上升至70.1%,但是進口機床仍高達59億美元,進口產品幾乎都是數控機床(包括成套生產線)。
可見,針對產品的需求,國產機床長期以來一直供非所需,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機床主機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產業分工不清晰;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尚未*掌握基礎、關鍵、共性技術;高性能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發展滯后于主機,與數控機床發展相應的產業鏈體系還不夠完善;工程集成能力弱,為汽車等重點行業核心制造領域提供成套生產線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大量研發、技工和復合型管理等人才,這些都制約機床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前景樂觀
據悉,目前國內汽車工業占機床行業70%的消費主體,但如此巨大的市場卻被進口機床占近80%。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未來中國機床行業市場占有空間很大。
2010年10月,*出臺的《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其中以數控機床為重中之重。整個“十二五”期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機床行業快速增長。
根據“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規劃,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所需要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80%左右將立足國內;除了已經啟動的重大專項對數控機床生產提出明確目標以外,數控機床也被納入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工程范圍內,未來我國機床行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同時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晶明了解到,下游產業的能源、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國防軍工等領域在“十二五”期間甚至更長一段時期,都將進行大范圍和深層次的結構調整。
專家預測,在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產業振興等背景下,機床行業的旺盛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但對數控機床需求將不斷上升,對中低檔機床工具產品的需求則將不斷下降。
升級改造應注重產品結構
從現狀來看,我國機械工業產品及產業鏈,雖然、中檔、低檔產品對應著不同的市場和用戶群,但是產品卻存在著相同問題,即產品的質量和效率不高。比如,機床制造業,無論是滿足高精度要求的機床,還是普通、量大、面廣的中低檔機床,首先要保證機床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因此,傳統的機械行業,其產業升級改造,關鍵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
現階段,我國機床產業增方式粗放,結構不盡合理,創新能力不強,而“十二五”規劃中要求機床產業必須發展;同時,隨著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重新重視機床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機床業面臨的挑戰很多,而解決之道就是以科技創新為手段,提升管理創新水平,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重視在精密性、率及產品可靠性方面多下功夫,完成產業升級,實現“大而不強到既強又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