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科技動態】“不確定度”源于英文“uncertainty”,
譯為不確定、不穩定等,是一個定性表示的名詞。
用于描述測量結果時,其含義被擴展為定量表示,即對測量結果的質量的定量表征,以確定測量結果的可信程度。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表示校準結果的可靠度的“測量的不確定度”。
01、“不確定度”普及的經過
1963年
美國標準局的數理專家埃森哈特(Eisenhart)提出了采用測量不確定度的概念。
1980年
國際計量委員會要求國際計量局(BIPM)征求了31個國家計量研究院以及5個國際組織的意見后,于1980年由BIPM工作組制作發表了推薦采用測量不確定度來評定測量結果的建議書,即INC-1(1980)。
并向各國推薦了測量不確定度的表示原則。
1993年
在INC-1(1980)的基礎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第四技術顧問組TAG4/第3工作組WG3起草,并以7個國際組織名義發布《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GUM),以及第二版《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VIM)。
為在全世界統一采用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和表示奠定了基礎。
1995年
發布了GUM的修訂版。
02、“不確定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產業界的全球化:貿易技術障礙的排除(1995年 WTO/TBT協議) ⇒ 測量結果可靠度的表述的統一、共享化
語言的統一:可靠性表述中表述的不明確性的排除 ⇒ 用語、計算方法、表記方法的統一、共享化
03、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的
目的和概要
說明不確定度的概念
指示不確定度的具體評估方法
指示不確定度的表記方法
指南目的在于不同的測量領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人在表示測量結果及其不確定度時,都具有相同的含義。
04、表示校準結果可靠度的
“測量的不確定度”
測量不確定度的獲得:沒有誤差的測量結果是不存在的,根據規則求得的誤差的值即為測量的不確定度。
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測量的能力。
測量不確定度的通常使用計算方法:GUM法
包含因子k:
在以長度測量為主的很多領域選了包含因子k=2,乘以包含因子k(>1)的不確定度稱為擴展不確定度。
*k=2:可靠度水平95%(相當于±2σ的可靠區間)
*k=3:可靠度水平99%(相當于±3σ的可靠區間)
測量的不確定度的明示是在負責任地保證測量(校準)結果的質量的聲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