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展會快報】4月21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25)在北京開幕。本屆展會是近10年來全球最大規模的機床工具專業盛會,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450家企業攜最新技術和產品齊聚北京。展會不僅吸引了大量境內外專業觀眾,也引起了北京及周邊地區高等院校的高度關注,有20多所學校組織了約2600名學生參觀了展會。
4月22日,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組織了80余名本碩博學生前往CIMT2025展會,進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實踐調研活動。展會結束后,學校安排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分享體會,并從中挑選了8位同學的精彩觀后感,整理后與大家交流。
劉杰
通過調研與觀察,我深刻感受到這場盛會不僅展示了中國制造業的技術突破與創新生態,更凸顯了北京作為國際會展之都的承載力和影響力。
我認為此次展會的核心亮點是智能制造與核心技術的突破,重點呈現了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傳統機床深度融合的成果。例如,宏山激光全球首發的GX-M高速光纖激光切割機,通過高動態性能伺服電機和優化算法,將綜合加工效率提升30%,同時通過高強鋼焊接床身設計延長設備壽命,展現了“一臺頂兩臺”的產能優勢。北一機床展出的高精度五軸龍門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憑借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成為高端制造領域的關鍵設備。大連科德數控則突破了五軸聯動精度控制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展會的成功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共振,順義區作為北京建設“國際會展之都”的核心區,出臺了首個會展產業扶持政策,建立了“一站式”政務服務機制,進一步鞏固了北京在國際交往中的核心地位。未來,北京有望成為全球高端制造業與創新技術的交匯點,助力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
郭原野
通過參觀展會,我親身體驗了工業母機領域的技術革新與產業變革。展會不僅是設備展示的平臺,更是思想碰撞的陣地,讓我深刻感受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澎湃動力。
通過參觀,我深刻感受到機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智能化革命。傳統機床正在從單純的加工設備轉變為具有感知、分析和決策能力的智能系統。作為一名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參觀機床展給我帶來了深刻的職業啟發。
展會上展示的前沿技術和創新產品,讓我對所學專業的應用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特別是看到許多同齡人在參展企業中擔任技術講解或產品演示工作,他們專業而熱情的講解,展現了年輕工程師的風采,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了更多思考。我意識到,未來的機械工程師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跨學科視野和創新思維,要能夠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傳統機械制造結合起來。
律澤仁
通過實地調研與觀察,我深刻感受到數智化、綠色化與全球化浪潮對機床行業的重塑力量。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零件檢測的掃描儀,只要你把零件放到工作臺上并點擊開始檢測,系統就會自動在軟件中顯示出零件的尺寸參數。聽講解員介紹,這臺儀器可以實現幾百個零件的同時檢測,并且能分辨出哪些零件合格、哪些不合格,通過與AI技術的融合,可以完成幾倍于原來儀器的工作量。
北京精雕“模型工藝卡片”系統,通過將加工參數、刀具路徑等數據集成至數字化平臺,實現了“掃碼一鍵加工”的智能化轉型。某醫療器械企業應用該系統后,人工調試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15分鐘,良品率提升至99.8%,充分顯示出數據驅動對生產效率的顛覆性提升。
CIMT2025的盛況印證了機床行業三大趨勢:數智化深度融合、綠色技術普及與全球化協作深化。未來制造,既需“硬核”技術,更需“軟性”智慧。
陳睿
從本屆展會可以看出,AI與工業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最顯著的趨勢。AI賦能讓機器人從“執行”到“決策”。例如,武漢華中數控發布的全球首款智能數控系統“華中10型”,通過集成AI芯片與大語言模型,賦予機器人自主學習能力,可自主優化加工參數并實時診斷設備故障,其決策能力相當于擁有2-3年經驗的工程師。武重集團展示的高速高精智能立式銑車加工中心,利用AI大模型實現機床自主感知、決策與控制,機床零部件國產化率超95%,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可滿足航空航天領域的加工需求。
柔性制造技術在本屆展會中全面落地。寧波偉立展示的DFMS數字化柔性制造系統,通過工業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支持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快速切換,優化訂單交付周期。巨能機器人的“Ai+柔性制造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與智能調度算法,實現“一條產線、多品種混流”的無人化運行,遠程運維平臺可實時預警設備故障,降低維護成本40%。
溫宏磊
重點談一下參觀科德數控的體悟。展臺以“自主可控”為主題,突出GNC60系列五軸機床的國產化率(核心部件如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自研率達85%)。主要表現在:(1)高精度五軸聯動。現場演示的KTurboM3000機床加工航空葉輪,精度指標高于國際標準;(2)智能化功能。集成自適應切削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調整切削參數),與《智能制造概論》中“智能加工閉環控制”理論高度契合;(3)人機協同。操作界面搭載自主開發的HMI系統,支持語音指令與AR故障診斷,降低技術工人操作門檻,規避“重設備輕工藝”。科德通過全產業鏈布局(數控系統、伺服電機、電主軸等自研),將整機成本控制在進口設備的60%。等等。
科德數控在展會上的表現,不僅展示了國產五軸機床的技術實力,更揭示了智能制造本土化落地的關鍵——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其經驗表明,高端裝備的自主可控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突破,而智能化必須服務于實際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案例為《智能制造概論》中的理論提供了生動注腳,也啟發我們: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既需仰望星空,更需腳踏實地。
馬浩東
撰寫的技術報告重點分析了展會上呈現的傳感器技術、智能檢測設備和智能制造系統的最新發展。首先,對高精度編碼器這一機床核心傳感器進行多品牌橫向對比,分析不同技術路線的優劣;其次,選取蔡司公司的智能檢測系統作為典型案例,剖析多傳感器融合檢測設備的技術架構;再次,考察宏山激光GX-M高速光纖激光切割機所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創新;最后,結合個人觀察,探討機床行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未來方向。
在本屆展會上,傳感器技術作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技術呈現出多元化、高精度、集成化的明顯趨勢。編碼器作為機床位置反饋的核心傳感器,其精度直接影響加工質量。現場,多家企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高精度編碼器解決方案,形成了光電、磁電和感應式三大技術路線并存的格局。
張禹杰
在蔡司展區進行了深入了解,對電池X光掃描探傷技術和3D掃描建模技術的應用場景,印象深刻。
蔡司推出的ZEISS ScanBox 4系移動式測量設備,搭載ATOS Q for eMotors測頭,能夠對電池內部結構進行無損探傷檢測。通過X射線斷層掃描(CT)可穿透電池包外殼,精準識別內部電極層疊的缺陷、焊接縫隙或異物侵入等問題,檢測精度達到微米級。這種非接觸式檢測方式不僅避免了傳統拆解檢測對電池的破壞,還大幅提升了檢測效率,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了安全與效率的雙重突破。
蔡司ZEISS SPECTRUM設備創新融合了接觸式測量與激光掃描技術,其獨有的SoftTouch模式可對柔性零件(如橡膠密封圈或精密電子元件)進行無損掃描,結合零膨脹玻璃陶瓷光柵系統,無需溫度補償即可保持納米級精度。現場演示中,工程師通過掃描復雜曲面工件,實時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并同步至數字孿生平臺進行仿真分析。這種技術不僅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還為智能制造中的逆向工程和虛擬調試提供了關鍵支撐。
郄佳佳
對斯曼克的磨粒流拋光機非常感興趣,不僅從理論上了解機床特點、磨粒特征、擠壓系統性能等,還觀看了全部演示過程。加工后的工件很讓人驚喜,工件表面已經完全被拋光成了鏡面,非常光亮。
通過交流還得知,這款磨粒流拋光機應用非常廣泛,國防、航天等領域都有涉及。拋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可達Ra0.025~0.01μm,達到鏡面等級,顯著提升工件的性能與使用壽命。
總的來說,我感覺這次參觀非常有意義,看到了很多種類的機床,這些機床都是從滿足國家各行各業發展需求出發而進行的設計開發。通過觀看這些機床現場演示,讓我們對機床的工作流程和應用場景更加清晰;通過與展商交流,使我們詳細了解了機床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